从彩陶到青铜兵器:牧羊人Ayup分享青海博物馆西羌物质文化
从彩陶到青铜兵器
牧羊人Ayup分享青海博物馆西羌物质文化
青海省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地处东部亚洲腹地,省境面积72.12万平方公里。因境内有国内最大的咸水湖—青海湖而得名。这里高山横亘,草原辽阔。独特的地理环境,造成了复杂多样的生态区域和自然景观。
源流此地的长江、黄河、澜沧江孕育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远古人类的活动,奠定了三江源文明的基业,成为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由此而拉开了青海历史的序幕。先民们繁衍生息,辛勤开发这块广袤的土地,创造和发展了具有浓郁特色的民族文化,为我们遗留下非常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世居青海的各个民族在风云际会、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中,共同推动了本地区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同时也为整个中华民族壮丽的画卷上增添了一抹重彩。
《江河源文明——青海历史文物陈列》展览,汇集了青海文博单位所收藏的历代文物精品,按时代顺序排列,力求生动而全面反映青海历史发展的脉络,高度概括了本地区与内地在中国历史的大背景中所发生的民族融合、经济、文化、政治的交流与影响。所展出的各种精美文物体现了青海古代先民从事生产劳动、文化艺术、工艺技术等方面所取得的不朽成就。该展分为《史前文明遗珍》、《历史文物精粹》两大部分。《史前文明遗珍》设有“凿石创业”、“抟土成器”、“”雕骨为饰、“琢玉以饰”、“熔金造物”六个专题展览。《历史文物精粹》分为“”道通东西 汉风西渐、“”唐蕃遗事 千古传诵、“弓马天下 江山一统”、“多元归一 文化荟萃”四个单元。
青海省博物馆现有藏品1万多件。其中有旧石器时代的打制石器;新石器时代和青铜器时代的石器、骨器、陶器和铜器;汉、唐时的铜印、铜俑、铜镜、碑刻、写经、木俑、铜钟、波斯银币;元代的纸币、石造像;明、清时期的瓷器、书画等。民族文物中有民族文字铜印、民族服饰,明、清王朝给少数民族地方官员的封诰以及佛经、佛像、唐卡、法器等宗教艺术品。革命文物中有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经过青海果洛时遗留的公文包、铜锅、军帽等。上述藏品以远古时代的彩陶、历代传世的民族文物和宗教艺术品最有特色。藏品中的裸体人像壶,造型奇特,器物的正面浮雕彩绘有人体全身塑像。另一件舞蹈纹彩陶盆,绘有3组各5人列队舞蹈的场面,表现了原始居民的舞乐生活。这两件距今四、五千年以前的艺术品,是青海数万件彩陶中的典型代表。
舞蹈纹彩陶盆
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
青海同德宗日遗址出土。泥质红陶,敛口,卷沿,略鼓腹,小平底。黑彩纹饰。在口沿内壁绘有两组手拉手的群舞人体图形,分别为11人和13人。人物身着圆球形装束,形象与大通上孙家寨遗址出土的舞蹈纹彩陶盆的人形略有不同。
彩陶双人抬物纹双泥耳盆
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
高11.3厘米 口径24.5厘米
彩陶双人抬物纹双泥耳盆是马家窑文化早期偏晚阶段马家窑类型时期器物,青海省同德县宗日遗址出土,距今5369年—距今4882年。采用细泥质黄陶捏塑,绘黑彩。敞口,口沿外弧沿绘留胎折线纹、短斜线纹、弧线纹,鼓腹绘弧线纹,扁凸形双泥耳,平底。横竖线条、弦纹的有序排列,点缀烘托着留胎双人抬物。
彩陶变体鱼纹瓮
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
高35厘米 口径24厘米
青海省同德县宗日遗址出土的彩陶变体鱼纹瓮,也是马家窑文化早期偏晚阶段马家窑类型时期器物,距今5369年—距今4882年。采用细泥质浅黄陶捏塑,绘黑彩。敞口略外卷,圆唇,内绘一周弧线纹。束颈,鼓肩腹绘六周弦纹,一周变体鱼纹,七周弦纹,一周弧勾纹,扁弧形双环耳,平底。器形规整,胎质细腻。
彩陶折带网纹双耳鸟形壶
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
高17厘米 口径5厘米 长14厘米
彩陶鸟形变体人纹双耳壶出土于青海省民和县加仁庄遗址,是马家窑文化晚期偏晚阶段马厂类型时期的器物。马厂类型因最早发现于青海省民和县马厂塬遗址而得名,分布范围与半山类型大致一样,只是更加向西、向北转移,主要集中在甘肃、青海交界处及甘肃河西走廊地区,距今 4453 年—距今4000 年。采用泥质黄陶捏塑,绘黑红彩。器口为直颈鼓腹,绘弦纹通透的小罐。扁弧形斜脊腹绘变体人纹,平底。腹底部塑一尖尾形突鋬,腹两侧置对称扁弧形环耳,绘黑色弧形双线勾勒,形似昂首翘尾的卧鸭。是黄河上游出土不多的彩陶异形器,充满了早期神秘的宗教文化色彩。
明铜鎏金观音造像
这尊观音像高146厘米。 国宝级文物。由明朝皇帝赐给青海著名的瞿坛寺。该器物身姿婀娜,站立在莲花座上。衣饰线条流畅飘逸,面含微笑,表情慈和,遍体鎏金。其铸造工艺代表了明代的最高技术水平。
本文已经获得作者授权乐艺会发布
乐艺会延伸阅读
近代俄国日本与西方的异域情调:周倜分享故宫鼓浪屿外国文物馆之三
如愿意接受本微信号信息,可按右上角“乐艺会”订阅。
更多精彩艺术生活鉴赏与创造见证与您分享。
欢迎转发。欢迎关注订阅。
微信公众号转载请联系后台。